2012年3月14日 星期三

一位樂在學習、工作、教育的智者

在這十二年中間,我們看到一位樂在學習、樂在工作、樂在教育的智者,始終如一地、亦步亦趨地、持續不斷地推動著他的理念。十二年後的今天,雖然我相信整個和信醫院的同仁都認同他的理念,一致朝著對的方向在努力,但是因為受限於醫院裡每個人對理念了解的深度、視野的廣度和執行的毅力有所不同,對於整個機構而言,距離完善的境界仍然還有一段距離。


 記得一九八八年,當我獲得辜振甫、辜濂先生承諾成立「財團法人辜公亮基金會」捐助創設一所癌症專科醫院後,接著,董事會必須執行的重要任務就是決定院長的人選。然而,那時候我們所擁有的是一個夢、一本計劃書以及一個款的承諾,其他則一無所有。但是,我們卻有一個很大的野心,夢想著請到國內醫學界的典範人物來領導這個新機構。
 當時,宋瑞樓教授剛從台大榮退不久,我從陳定信教授那兒探聽到,他還沒有確定退休後的工作,於是我就向董事會力薦,邀請教授出來擔任院長。如今回想起來,不禁為我的大膽捏一把冷汗,不知自己當時哪來的勇氣,怎麼敢拖這麼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輩下水,做一個小小醫院的院長。更不可思議的是,教授並沒有經過很長時間的考慮,就很爽快的答應董事會的邀請。
 我常想,和信醫院何其幸運,有這麼一位充滿智慧的長者引領著我們一路走過來。從這十二年的朝夕相處,我發現當我們愈了解他時,就愈感覺到他是一位令人望塵莫及的典範。這些年來,我們從他每日的言行了解他為人處世、做學問、照顧病人的態度和方法。但是,這次有機會一口氣讀完廖雪芳小姐有系統的敘述宋瑞樓教授一生的故事時,讓我更清楚的看到他的人格特質,其實是早有其脈絡可循。我們發現他從小對周遭的人、事、物就有超乎常人的好奇心,不但觀察細膩、思考縝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凡事追根究底,因此對人、事、物的體悟極為深入,他的見識因而不斷的拓展,這些特質也造就了他一身超強的自我提升能力。因此,六十年來,儘管醫學的進展日新月異,他在消化系統方面的學識,不但不曾落伍,還經常走在前端,他在肝臟方面的知識更是個令人挖不盡的寶藏。
 從書中,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他很早對人境遇充滿著同情心,所以當他繼承父業走上醫學之路後,就一心一意想為他所照顧的病人解決問題。這個強烈的動機,驅使他在科學環境不良、人才不足、物質匱乏的台灣,憑著他專一又執著的毅力和超人一等的腦力,一步一腳印的辛勤耕耘。他數十年的努力不但照顧了眾多國人的健康,改變了無數國人的命運,更把攸關國人生命的本土醫學研究推上國際舞台。
 在他照顧病人與執行臨床與基礎研究工作的過程中,他更不遺餘力的為台灣的醫療體系建立制度,如首創「醫事技術學系」與「臨床研究所」,而造就了不少臨床醫師、醫事人員和醫學研究人才。然而,在他面臨退休的時刻,心中卻仍有遺憾。
 他發現光復以後,在國內醫學的發展過程中,因為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國內當今的醫學教育制度、醫療體系皆不盡健全,醫療品質也不盡理想。所以,年過七十高齡的他決心奉獻他的餘年,為他的鄉土再度衝刺。當他踏上事業的第二春時,志在改善國內的醫學教育和醫療制度。他把和信醫院作為實踐他醫學教育和醫療理理念的試驗場所,十二年來在院內,他苦口婆心、循循善誘以他的身教與言教,不斷地感化全院同仁去執行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療。一九九六年國家衛生究院成立以後,他更以論壇主持人的身分積極參與,孜孜不倦地推動醫學教育與醫療制度面的改革工作。
 在這十二年中間,我們看到一位樂在學習、樂在工作、樂在教育的智者,始終如一地、亦步亦趨地、持續不斷地推動著他的理念。十二年後的今天,雖然我相信整個和信醫院的同仁都認同他的理念,一致朝著對的方向在努力,但是因為受限於醫院裡每個人對理念了解的深度、視野的廣度和執行的毅力有所不同,對於整個機構而言,距離完善的境界仍然還有一段距離。
 我期待全院的同仁在仔細閱讀這本書後,能更快、更透徹地領悟到教授做人做事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訣竅。如果,我們能加快成長的腳步,每個人都能有半個「宋瑞樓」的成就,也許在宋教授有生之年就可以讓他看到一個接近他的理想的醫院。我誠摯的希望教授多多保重身體,繼續指導我們,給我們多一些再提升的時間和機會,同時我也以此與和信醫院的同仁共勉,才不辜負他這些年來的投入與付出。( / 黃達夫院長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