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進步文化與主流價值

像和信醫院這樣一個「台灣奇蹟」,一心一意追求「進步文化」的環境,為什麼還是有人待不住,而寧願到以「業績」掛帥的醫院工作呢?或許我們必須承認,原來進步不是人人願意追求的,對於大多數「及格主義」者,進步文化會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鄭春鴻

當你聽到窗外的蹄聲,你想牠是一匹馬?還是一匹斑馬?
( horse ) 和斑馬 ( Zebra ) 在中文都是可以叫做「馬」,英文字則是不同的兩個字。顯然地,我們猜牠它是一匹馬,比猜牠是一匹斑馬的機率高多了。相對於馬,斑馬是比較稀有的,街上或農場很少看到斑馬,除非在非洲、國家公園或動物園等特殊場所,才可能看到斑馬。
牠是一匹斑馬?還是一匹馬?
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教授說︰「因此,當你聽到窗外的蹄聲,你信誓旦旦地說牠是一匹斑馬;而不是一匹馬,那麼,你必須有充分的理由來証明你的判斷。同樣地,當你認為牠只是一匹普通的馬,而不是一匹斑馬時,你也應該有實證的理由。」他接著對住院醫師說,做為一個癌症的專科醫師,當你要宣布你的病人罹患了癌症時,必須非常慎重,並且要有充分證據來証明你的判斷;同樣地,當你深思熟慮之後,認定病人並非罹患癌症,你可能需要更多的論點來支持你的看法。
不少病人只是身體某一器官或部位嚴重發炎,就被判讀為罹患癌症,並且無端地接受各種放射及化學藥物等侵入性治療。這種無妄之災,不但造成病人及家屬在精神上極大的打擊,也將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非常慎重地確定診斷,在和信醫院的臨床工作上是一件首要大事。
原始的切片是診斷的直接證據
和信醫院初診病人幾乎一半已經在別家醫院的診斷、治療甚至于開刀後才來的。這些前來尋求第二、第三,甚至第四意見的病人,和信醫院對他們的診療就要更加慎重了。
張首義醫師說︰「原始的切片樣本是確定診斷的直接證據,就算病人已經在他院接受過手術,我們也一定要向該院借來病人術後的切片樣本,以確定真實的病情。」張首義醫師是和信醫院十三年來,在院內做滿三年住院醫師兩年研究醫師的第一人。他雖然是台大醫學院畢業的,但是五年的「實戰經驗」完全在和信醫院培養的,因此可以說是「吃和信醫院奶水」長大的醫師。
和信醫院的醫療團隊經常為新病人向他院請求借閱切片樣本,依法規定切片樣本是病歷一部分,屬於病人所有;並非醫院的財產。醫療資訊交流原本是醫療常態然而國內近年來雖然病人病歷摘要、檢驗報告障礙已經消除但是切片交流仍然暢通有些醫院不願意病人切片有些醫院拖延政策我們申請時,往往兩三個禮拜還拿不到病人的原始切片,病情經常這樣就被耽誤了,病人與家屬的內心煎熬更是難以彌補。
病歷的交流缺乏有效的管道
黃達夫教授常說︰「在美國,轉診病人病歷病理切片經常送到,病人還沒來,我就已經詳細讀過他的病歷,看過切片,看到病人時,接下來該怎麼做,我已經成竹在胸了;而在台灣,醫院之間對病人病歷的交流缺乏有效的管道,因此,如果病人換了醫院,要不是被草率認定病情,就是一切的檢查重新做一遍,容易造成誤判及延誤病情,以及浪費醫療資源等弊端。」
將軍被誤診為牙齦癌,和信為他翻案
張首義醫師舉例,有一位將級軍官在他院被診斷為牙齦癌並且曾接受放射治療。病人後來又感到不適,經該院診斷被告知是癌症復發,必須把牙齦整個切除。這位軍官正值春秋盛年,大好前程就在眼前,遭此變故,精神幾乎崩潰。他來到和信醫院門診,張首義醫師告訴他一定要向原醫院洽借他當時被診斷為癌症的切片樣本,因將官與醫院的關係良好,順利地借到原始切片。經和信醫院的病檢科針對原始切片再做判讀時,認為良性病變。和信醫院為求慎重,再次為病人進行切片,仍然判定他不是癌症病人。
歷、病理切片交流保障醫療品質關鍵
當病檢科及醫療團隊正式向病人宣布好消息時,絕處逢生的將官仿若重生,喜極而泣,可以想見他受到多麼巨大的煎熬;病人的家屬更是相擁揮淚,額首稱慶。
「這是多大的烏龍啊!病人剛來門診時說,他的病是經前院的資深醫師組成特別醫療小組所做出的診斷,同時被誤當成癌症病人,無端接受化療好一段時間。倘若我們也人云亦云,跟著化療下去,真的等於把一個活生生的人推進鬼門關。」張首義醫師說︰「還好我們即時在病人尋求第二意見的時候,糾正了先前的診斷,還給這位將官美好的前程。」
重視但不應該過分依賴現代醫學科技
張首義醫師指出,黃達夫教授一再地強調正確診斷的重要性,信念確定診斷才能開始治療。對於先前曾在他院被診斷為癌症的病人,第一線的醫師再怎麼困難都得拿到病人的原始切片,經判讀確定為癌症,在安全的情況下,最好能在本院再做切片檢查,經全體醫療團隊確認為癌症,才進行治療的規劃。
和信醫院多年來之所以得到眾多病人的敬重,除了精確的診斷之外,同時強調不應該過分地依賴現代醫學科技,而應該多做床邊的觀察,要用心翔實地記錄病人每一個細微的表現,以彌補現代科技的盲點。
黃達夫教授說︰「現代科技文明,影像的拍攝辨識分析,功能變得愈來愈強。所謂「眼見為真」,年輕一代的醫師,在臨床診斷上變得十分仰賴為病人拍攝的各種影像。」他說,醫學攝影對於輔助診斷,確實有很大的貢獻;不過即使如此,它仍然只是一種輔助診斷工具,我們應該重視現代醫技,但不能用被他完全牽著鼻子走。
「這是一個馬在前面還是馬車在前面的問題。這裏的『馬』是指臨床診斷;各種醫學科技則是馬拉著一個蓬車。」他指出︰「在臨床診斷上,使用對了醫學科技,固然產生很大的幫助;不過如果太迷信醫學科技,就像一匹下坡的馬,後面有一部扛著重的蓬車緊緊地跟著,那該有多危險啊!」
  親切周到的照顧,將是未來醫業的趨勢
  張首義醫師說︰「現在回想起來,我很慶幸自己當時決定留在和信醫院,沒有跟著同學或一起在和信接受訓練的同事跑到其他醫院。時,我眼看著身邊的人有的做一個月,有的做半年,甚至有的做一年還出走他院,我內心不斷地自省,不斷地體會,終於發現這裡不但是適合我的醫院,同時我也相信這所醫院所堅持與遵循的價值,也將是未來台灣醫院的主流價值。」
他指出︰「醫師這一行已經不像過去那麼『輝煌騰達、前程似錦』了,據說義大利的醫師還得兼開計程車才足以營生。醫師會慢慢地變成服務業。」的確,從健保開辦至今已有兩百多家醫院關門,形同有兩百多位醫院院長失業;而在實施醫院總額支付制度後,從大醫院到小醫生都面臨減薪。
張首義醫師說︰「醫師不可能再像過去一樣,高高在上行醫看病;如何提供優質的服務,親切周到的照顧,將是未來醫業的趨勢。粗糙的、速食麵式的醫療,勢必被病人所唾棄,這十三年來,宋瑞樓教授及黃達夫院長堅持提供給病人精緻、優質的醫療,開始雖然走得很辛苦,但是我們已經慢慢地看到許多大醫院,甚至健保局在觀念上受到『和信經驗』的影響;病人逐漸地因為黃達夫教授等人不停地教育,包括身教與言教,終於也逐漸知道什麼才是好的醫療、合理的醫療。」
  多數和信醫師把自己的行動電話號碼告訴病人
這些年來,和信醫院對病人的服務已經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大多數的和信醫師會把自己的行動電話號碼告訴病人,要他們一有狀況,立刻打電話來。
  「醫生啊!我不會亂打電話打擾你的,除非我真的熬不下去了。」大多數的病人會很珍惜醫師這樣的服務。張首義醫師說他給了無數病人他的大哥大號碼,從來沒被特別打擾過,反而留下了許多甜蜜的記憶。有一次,病人很開心地從遠方捎來消息︰「張醫師嗎?我身體沒有不舒服,請你放心。現在我在上海逛街,你有沒有想買什麼,我順道幫你帶回去。」接到這樣的電話,真是感到窩心。
  許多遠道慕名而來和信醫院就診的病人,尤其可以感受到醫院對他們的貼心服務。比如,醫院提供專人電話答覆病人瞭解病檢結果,不必讓病人大老遠跑來,身心疲累並且浪費旅費。
  一個『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環境
「和信醫院給醫師寬廣的成長空間,這是黃達夫院長的令人最心折的地方。」他說︰「這裡對喜歡思考,希望自我挑戰的醫師簡直就是一塊沃土,因為黃院長創造了一個『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的環境給大家,誰為病人設想更周到,誰掌握的真理更多,大家就聽他的,在真理之前,沒有尊卑輩份之分;這樣的『進步文化』在其他醫院,尤其是門閥觀念很重的公家大型醫學中心是無法想像的。在那些地方,你只要口頭上有點冒犯長官,就會被打入冷宮,沒機會翻身。」
  張首義醫師指出,他最佩服和信醫院包括宋瑞樓教授、黃達夫院長等幾位教授,他們誨人不倦地教導新生代的醫師,不但教育他們如何在臨床上進行嚴謹並且合乎邏輯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告訴年輕醫師醫業的使命與本質,做一個快樂醫師的「秘方」。

天天與院長教授們見面討論
「一個年輕醫師到一家大醫院接受訓練,從頭到尾可能見不到院長一面,通常是總醫師拿出一張作息表,告訴你幾點上班幾點下班,可以說是『純做工』;只有在和信醫院才可能聽到這些一輩子受用的金玉良言。」張首義醫師到現在還很懷念孫逸仙時期的日子,那段期間幾乎天天與院長教授們見面討論,每個月的最後一個周末,包括來院實習的醫學生,會一起被邀請一邊享用「三平餐廳」精美的盒飯,一邊詢問我們照顧病人的心得。前輩們的耳提面命,功力加持,使自己隨時都有成長的感覺。就如同Norman MacFinan所說的︰「我們以所得賺得生活,而以付出贏得生命。」(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 bu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和信醫院的兩位大家長不時的鼓勵醫護人員,他們真正的快樂之泉,在為病人解除苦痛,而不在於眼前的名利。
許多年輕人不見得承受得了這樣的壓力
不過,他更進一步地指出︰「儘管很多實醫師對和信醫院評價都非常高,自己也深受啟發,但是真正留下來做住院醫師的並不太多,原因很複雜︰包括醫院要求醫師持續的進步與成長,許多年輕人不見得承受得了這樣的壓力;不可諱言地與台灣人的價值觀距離和信醫院的高標準的價值觀還有一段距離,在外界還體悟不了「和信價值」的今天,年輕醫師自有他們心目中世俗上的所謂明星醫院,為了「前途」捨「和信」而就「明星」,也就不足為怪了。
儘管明明知道實醫師不見得會留下來為和信醫院效力,但是宋瑞樓教授、黃達夫院長和蔡哲雄教授、莊伯祥教授、賴其萬教授、陳哲雄教授等幾位醫界前輩;以及林毓盟主任、詹光裕主任等人對來院實習的醫學新兵還是疼愛有加,傾囊相授。大家都知道,黃達夫院長寧願取消和所謂「大人物」見面,也從來不輕言取銷每周和實習醫師一起教學談話的時間。
不特別期待每一朵漂亮的花都開在自己的花園裡
「我認為黃院長是非常有遠見的,他在一個年輕人最需要被教育,而找不到學習典範的時候,傾全力來幫助他們、啟發他們。」張首義醫師說︰「他做的是播種的工作,正因為他在播下種子的時候,並不特別期待每一朵漂亮的花都開在自己的花園裡,因此,他所播的種子可以飄得更廣、更遠。這些當年曾經受到黃院長精神感召,但是因為種種因素到別的醫院服務的年輕醫師,十年、廿年後成為某家醫院的主任、院長,在他也有機會在一家醫院掌舵時,黃院長的話或許會重返他的腦海,當年那一份感動也許會召喚著他,將他的醫院經營成病人得到健康;醫師得到福氣的福地洞天。」
有壞樣學壞樣,有好樣學好樣
張首義醫師對於和信醫院的護理人員有極高的評價,他說︰「有時候,我很難以置信︰我們的醫院究竟是用什麼方法,把性情這麼接近的一群護理人員都找在一起。他們對待病人專業的程度、殷勤的程度、誠心的程度經常都連不是病人的我也感到溫馨無比。」
張首義醫師說︰「我曾經在和信看過全心投入照顧病人的護士,照顧到病人快要往生了,下班還陪著家屬把病人送回家,為病人拔掉身上的插管,等到病人過世了,幫忙將遺體做妥善的照顧才離去。這樣的服務怎不叫人刻骨銘心呢?」他曾經在一所公家醫院的加護病房實習,親眼親耳聽聞護士當著他的面交待接班的同事,哪一個病人「快死了」不必多費心。他說,在這樣的環境想要學好都會變成「異類」;相反地,在和信醫院,如果醫護人員對待病人沒有耐心、欠缺禮貌,就會立即受到同事的側目,想不學好也難,而真正學不好的人,自動就會選擇離去。
選擇樹立典範做為最深沈的抗議
像和信醫院這樣一個「台灣奇蹟」,一心一意追求「進步文化」,為什麼還是有人待不住,而寧願到以「業績」掛帥的醫院工作呢?或許我們必須承認,原來進步不是人人願意追求的,對於大多數「及格主義」者,進步文化會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對於一個始終無法使「進步文化」成為「主流價值」的社會,我們就只能忍氣吞聲、任人宰割嗎?不!我們必須抗議。
和信醫院選擇樹立典範做為最深沈的抗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