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2日 星期一

道德「考」得出來嗎?

招生過程中使用性向測驗找出人格特質的評估──初步報告

道德理論是一種邏輯策略,它和行動是不相干的。因此,對道德理論技巧作測試是不公平的,或說是不具教育意義的。然而,他們認為以制式心理問卷來篩選申請人的反社會特質或是個性上的不正常是有其價值的。
 

林秀娟 ( 成功大學附設醫院小兒科教授,招生委員會副主委 )


林秀娟教授贊同高雄醫學院王國照校長對於台灣的醫學生缺乏人道與關懷的論點。因此,她相信醫學生招生過程中的面試 ( ),主要的目的是找出申請人的人格特質。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的招生過程包括一個有三至四組面試官的招生委員會。每一組有四至五位面試官,包括基礎學科教員、一位心理學家或精神科專家、以及一名女性教員。每位申請人的面試 ( )時間至少30分鐘。學校經由推甄制度接受學生,每所高中可以推薦三位申請人。推甄的基本條件包括課外活動的參與以及成績排名在全校前10%。面試 ( )佔申請人最後成績的50%,另外50%則是筆試成績。2002年,學校接到116件推薦,有38位申請人獲得面試 ( )(32%)。從這38件面試 ( )選出10位學生。這10位學生共佔了第70期學生人數的14%

女性比較成熟也比較能夠表達自己

面試 ( )時,由六個主要項目來評估申請人包括動機(10%)、態度(10%)、常識(25%)、溝通技巧(20%)、領導能力(15%)、服務的意願(10%)、以及整體表現(10%)。學校目前共有49位學生(佔總數414位學生的12%)是經由推甄入學。這49位學生中,有19位男性,30位女性。經由推甄入學的女學生在統計上顯得比例較高(男性19309相較女性的30105)。形成這個男女生之間比例差異的原因可能是女性比較成熟也比較能夠表達自己。比較這些經由推甄入學的學生的成績,發現他們的表現,整體上而言都比較優秀。

入選者在「情緒穩定性」這一項目得分較高

學校想要檢視學生無形的特質,並且希望能設計出可以檢視的方法。因此學校設計了一個研究來表達下列問題:(1)要求學生具備的特質,(2)是否這些特質可以加以評量,以及(3)面試 ( )的預測度如何。學校首先對於他們希望在醫學生身上看到的主要特質達成共識,這些特質包括能力、仁心、道德、知識、溝通技巧、解決問題的能力、終身學習精神、以及社會責任感。

我們對經由推甄入學的學生其人格特質做了一個研究,我們以上述幾項重點為依據設計了一份人格特質評量問卷,問卷包含的項目有道德倫理、責任感、情緒的穩定性、教養(關懷、同情心)、自發力以及誠實。

問卷於面試 ( )前發給申請人填寫。面試官並不知道分數。之後,再把人格特質評量結果加以分析,並且與面試 ( )的評估結果做比較。

結果顯示男女申請人的分數沒有差別。入選者與落選者在「道德」這一項目所得到的分數,並沒有差別。入選者在「責任」一項得分較低,在「教養」一項則明顯偏低。面試 ( )與問卷之間分數相近的唯一項目為「情緒」。也就是說入選者在「情緒穩定性」這一項目得分較高。

對道德理論技巧作測試是不公平?

根據這個結果,我們必須要問是否我們應該要對醫學院申請人做人格與道德性向的評量。還有,是否我們要去評估申請人的道德,以及醫學這個職業是否有責任去篩選淘汰那些所謂的「不道德的行為」。

國立台灣大學附設醫院採用Maudsley Personality Inventory方法,對於申請人的人格特質與經由推甄進入醫學院之間的關聯性所做的研究顯示,入選者在「個性外向」這一項目的分數明顯的偏高。他們發現「整體神經敏感症分數」不具有預測的能力,反而「統治」一項有明顯的預測能力。

關於是否應對醫學院申請人做道德測驗這個議題,Lowe M. 等人認為有兩種因素會影響道德行為:教育,以及天生。他們建議在進入醫學院以前只測試天生的因素。他們認為知識基礎、溝通技巧、以及專業能力技術,可以在醫學院學到。因此,要求學生在入學前具備這些能力是不公平的。

此外,他們相信道德理論是一種邏輯策略,它和行動是不相干的。因此,對道德理論技巧作測試是不公平的,或說不具教育意義的。然而,他們認為以制式心理問卷來篩選申請人的反社會特質或是個性上的不正常是有其價值的。(本標題包括文中的分題均由編輯加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