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議題:醫師形象的重塑與定位

SARS時代的醫療座談會(11)
第六議題:醫師形象的重塑與定位
主持人︰廖運範教授(長庚醫學院內科教授兼肝病研究中心主任 )
卅年前,我和賴其萬教授創辦《當代醫學》雜誌的時候,在創刊詞上特別提到我們為什麼要辦這個刊物,其最大的理由是要重新恢復醫業的尊嚴。記得在我們小時候,醫師形象是相當崇高的,無論大都市和小地方,醫師和校長都是當地最受尊重的人。令人遺憾的是,卅年後的今天,醫師變成一個被認為只會賺錢的人。從今天的討論,大家都同意臺灣醫師的形象已經江河日下,甚至被「污名化」了。不過,我們必須深痛反省,臺灣的醫師被污名化,事出必有因,最近經過SARS事件,毫無疑問地,醫師的形象又再一次受到重創。因此,我們確實有必要來討論醫師形象的重塑與定位。
引言人()宋維村教授 (台灣大學精神科副教授 )
自我(self)是很重要的心理學概念。自我概念引導一個人詮釋自己所知覺到的和外界的一些現象,調節自己的情緒和動機,作為行為的準則,計畫和人際互動的根本。每個人有知覺的(perceived)自我和理想的(ideal)自我。如果理想的自我形象是正面的,理想的我和知覺的我的差距,是促進進步的動力。醫師的形象是醫師的自我形象和外界所加予的形象的結合,兩者適當的差距是醫界進步的動力,是健康的。如果兩者的差距導致醫界不良的定位,對醫界以及整個社會都是不利的。就醫師的自我形象而言,醫界知覺的醫師形象和理想的醫師形象也遵循這個原則。因此,本文將從醫師的角色定位來醫師形象的重塑。
目前的醫師形象
社會對醫師形象的描述,雖然偶爾有像醫療奉獻獎之類的好醫師的報導,但大多把醫師描述成有錢,賺錢第一,看病三長兩短,進行不必要的檢查、處方及治療,把病人不當人看待,不重視基本人權,沒有醫德等等。醫師的自我形象是相當分歧的。有不少的醫師執行好醫師的角色,以仁心行仁術,關懷病人,事事都以病人的福祉為優先,甚至過份忙碌犧牲自己的健康。然而在醫師的聚會中,最常討論的是健保制度設計的不當和乖離醫學知識的審查結果,以及病人自以為是、不合作,及醫療糾紛帶來的創傷。在這些討論中,醫師把自己形容成受迫害的一群,因此討論如何爭取合理的權益,甚至經由抗爭來維持尊嚴,以及如何有績效的經營診所醫院來維持金錢的收入。當然在醫師的聚會中,也會聽到抱怨有些醫生和醫院的不良行為,像吃健保、進行不必要的手術,甚至犯法行為也時有所聞。
醫師定位
傳統的醫病關係以「主動被動關係」為主,醫生獨佔醫療資訊,主宰醫療決定和過程,病人是絕對服從的。隨著醫療資訊的普及和人權思想的發達,醫病關係逐漸過渡到「諮詢合作關係」和「共同參與關係」。我醫師法第12條之1及醫療法46條已明確指出醫病關係應朝「共同參與關係」發展。醫師要給自己重新定位時,應考慮病人的醫療觀念醫師的不一定相同,要從像父親一樣關懷病人,替病人做決定的定位,調整為共同參與的醫病關係,也就是以良好的醫學知識和能力為基礎,把資訊充分的提供給病家,和他們仔細的說明討論,幫助他們做決定,一旦做了決定,在執行醫療的過程中,本著關懷憐憫的醫者本質,持著視病猶親將心比心的態度,來進行醫療。
重塑形象由醫師做起
既然將醫病關係定位在共同參與的關係,醫師要以人對人的平等關係來從事醫療,因此重塑醫師形象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        誠實。在這次SRAS風暴中,看到不誠實帶給社會的傷害。譬如醫療機構平時從事醫療品質檢驗和醫院管理的不誠實,導致感染防治未確實落實,醫師在處理疑似SARS病人通報時,有時讓人懷疑沒有誠實通報。要重塑形象,我認為首先要由誠實做起,做一個誠實的人,做一個誠實的醫生。
2.        加強自律。我國的師法和醫師公會的倫理規範,都對醫療行為有所規範,對不適當的醫療行為也有懲處的規定。醫師公會應加強對會員的自律,這樣才能建立醫師勇於自律的正面形象。
3.        建立治療準則並隨時更新。在這個醫療變化很快的時代,各種醫療的方法和理論層出不窮。醫學團體應對重要的醫療行為建立標準作業程序,對重大疾病的處理建立治療準則,且隨時更新,並經由繼續教育促使會員遵循,來確保醫療品質,有利於建立良好的醫師形象的建立。
4.        溝通。醫師要和其他的醫師溝通,和其他的醫療團隊成員溝通,和病家溝通,和媒體和社會溝通,醫師也要透過各種機制和醫療改革的團體和消費者代表溝通。以公開誠實的態度溝通,接受別人合理的建議,減少別人對醫師的誤會,促進社會對醫師的瞭解,對醫師專業以及醫學知識的瞭解,可以適當的傳播以促進國人健康保健的知識,當然也建立醫師是良好的醫學教育者的形象。
以技術及關懷熱心助人建立正面形象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在這句西洋名諺中,對病人的關懷和安慰是醫生必備的行醫態度和能力。目前的醫學有許多方法可以減少病人的痛苦,可是人類期待更多痊癒,因此我們要加強研究,以最新的經由實證醫學證明有效的方法來幫忙病人痊癒,促使醫療專業日新月異的進步。
在這多元化的社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醫療概念和期待,每個人都能表達自己的意見,醫師把自己定位在共同參與的醫病關係中,要積極的透過溝通,爭取公正報導正面的形象,包括適當的醫療診斷技術及關懷熱心助人的表現,來建立正面的醫師形象。
醫師也是人,我們當由本身做起,誠實對待自己和對待醫學上的知與未知,並誠實對待病家和社會大眾。我們以關懷憐憫的態度,將心比心的胸懷,加上具有最新的醫療知識技術,而成為一個好醫生。
引言人()  / 林啟禎教授 (成功大學醫學院學務副院長)
由於六月十四日台灣的SARS疫情傳出好消息,世界衛生組織(WHO)取消了台灣的旅遊警告,從C級變更為B級,一時之間民心振奮,舉國歡騰,認為完全從疫區除名已光明在望,於是焉各種後SARS時代的思維與探討已開始逐漸在各階層發酵;雖然六月十九日又新增兩名可能病例,使得台灣的病例集中區除名申請必須延至七月,但此時仍不失為開始思省SARS時代的好機會。
考驗醫療管理、醫療責任結構、醫院經營模式及醫學專業素養
這一次的SARS,重創了許多過去似是而非的觀念、制度與個人,所以有人比喻SARS成社會的照妖鏡;對醫學專業(medical profession)而言,則是對醫療管理制度、醫療責任結構、醫院經營模式及醫學專業素養(sophistication)都產生極大的考驗與警示。
有醫院的行政主管因隱匿病情而被具體求刑,但當事者為何高聲喊冤?乃是管理制度與責任隱晦不明之故;有醫院被封院封樓而大喊不平,有醫院改制專責治療SARS而被抗議,也有醫院因應疫情而改變急診處理流程被抱怨,此乃醫療責任結構定位不清;某些公立醫院抱怨某些私立財團醫院不積極診治,而爆發重大疫情的仍是私立財團醫院為多,這是醫院經營模式放任發展的隱憂;第一線的兩位資淺醫師不幸羅難,許多資深醫師卻輕忽判斷造成疫情蔓延,有些醫師在隔離線上被質疑落跑,有些醫師任意出國雖是無心無知,但都暴露出其專業素養的不足,而重創了醫師應該濟世救人而且無私無我、有能力有使命感的神聖形象。
因此,後SARS時代,與其思省應該如何重新定位並塑造醫師形象,不如思省醫者的責任與素養。而後SARS時代與前SARS時代兩者的唯一不同,應該是不只是道德勸說或呼籲,而是落實訓練要求與行為督導。
醫者必須在專業上落實優質醫學
首先,醫者必須在專業上落實優質醫學。何謂優質醫學(good medicine),可以分從知識(knowledge)、技巧(skill)及態度(Attitude)三個層面來思考,硬要套用數學公式來定義,勉強可說是GM=K+S+A
在知識層面上,包括醫學專業知識的取得及更新,專科分工但不可劃地自限,懂得以實証醫學的能力分辨來源不同的資訊報導,能夠將很複雜的知識簡化以作為衛教病人的內容,對病人的主訴及臨床表癥可以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對病人的理學檢查可以精密仔細而避免不必要的儀器檢查,並且在治療的決策判斷上能顧及學理的通則及病患個案的特殊性。
在技術層面上,對病人的理學檢查技術應該落實正確的執行與判讀,在儀器檢查工具上應兼顧安全、需求、舒適及品質,在治療技術上應有專業的訓練認證及長期評估督導的機制;至於臨床溝通技巧與待人處世的修養及能力,更應該當作是不可或缺的基本要求。
在態度層面上,是前SARS時代最被忽略,但也是後SARS時代最必須落實要求的。人性關懷(humanity)中的將心比心,不必唱「視病猶親」的高調而是落實「視病猶朋」的基調,以友相待才能互敬互重,在診斷祛病之外加上衛教與安心,並以科技e化推動貼心與效率的醫療服務。在醫學倫理(medical ethics)的尊重生命神聖性上,利用四大原則落實每一件醫療工作的思考反省,才能因尊重病權而避免若干醫療上的事件或疏忽,因化解誤解而避免由抱怨不滿演變成衝突及醫療糾紛的民刑事案件。在了解社會背景及行為醫學上,能夠藉由用心聆聽與洞悉人性的兩個主軸了解所有表面說法的深層意義,醫病之間才能多一些了解、體諒及尊重。
醫者必須自我期許成為社會的賢者
不過,優質醫療只是在個人的層面上,也只是提升「醫病」至「醫人」的水準,若要談到「醫國」則必須從制度的思省著手。醫者必須在不合理的制度未改善之前於逆境中忍辱圖成,但也必須以社會責任與專業素養成自我期許成為社會的賢者,熱心社會團體與國家典章的公益,以思考與行為作為推動制度修定與改變的的力量,使得整個台灣能因醫者的知識、技術與態度三大素養層面的進步而向上提升。
或許,後SARS時代最好提升醫師形象的思省就是,應該考慮責任而非形象,應該積極作為而非只是靜態思考。應該有的體認是:『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命運』,一切都操之在自己手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