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議題︰媒體

SARS時代的醫療座談會(7)
第四議題︰媒體
醫學知識已經不再由醫師壟斷
主持人 / 陳世敏教授 ( 慈濟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
我在傳播學院一直在倡導「媒體素養」的觀念。希望一般民眾都知道媒體是怎樣運作的。在民眾的衛生教育這個課題上,媒體站有很能重要的角色。過去醫學知識是非常專門的,一般民眾是無法探其堂奧的;現在因為教育普及、網路傳播非常的便利,民眾的醫療知識越來越高,醫學知識已經不再由醫師壟斷。
引言人() /盧世祥先生(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制基金會執行長 )
台灣由於許多新聞專業媒體漠視專業倫理,每次發生重大新聞事件,新聞界就出現若干荒腔走板的行徑,常為社會所詬病。嚴重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自三月以來肆虐,在台灣導致八十四人死亡,經濟社會活動受到嚴重衝擊,有些新聞媒體在其間的表現,同樣令人不敢恭維。
民眾普遍對新聞媒體在SARS期間的表現不滿意
整體而言,社會一般民眾對新聞媒體在SARS期間的表現並不滿意。SARS心理健康行動聯盟六月六日發表民調,顯示三成六受訪者認為媒體的報導以負面影響居多,主要是過度渲染造成恐慌;也有兩成一民眾肯定媒體的正面報導,有助獲取疫病知識及疫情。
在此之前的五月十三日,財團法人廣電基金公布民調,四成四民眾滿意媒體在SARS期間的表現,不滿意的也有四成。另外,四成六民眾認媒體不客觀,三成五指其不可信。媒體表現欠佳的原因,主要是報導太煽情、太負面,新聞太多而頻繁,未提供必要資訊,錯誤資訊卻偏高。
媒體挽回若干肯定的幾個因素
除了民調,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六月二十八日總結主要報紙處理SARS新聞的表現,其缺失可分三類,分別為:()報導不實,傳布錯誤消息;()聳動煽情,誇大並渲染疫情;()侵害人權,為病患貼上不當標籤。
相較於三、四月間的美伊戰爭、去年十月的涂醒哲舔耳風波,乃至於在此之前的立委黃顯洲情色事件、璩美鳳春宮光碟等案,新聞界表現的欠缺專業及受到的批評,這次SARS期間媒體還能得到若干肯定,應可歸因於幾項事實。
其一是公權力的介入。行政院新聞局五月七日六月十五日依法指定電視時段,每天以十五分鐘播出疫病及疫情資訊,有助媒體提供正面、正確而平衡的報導,並扭轉媒體形象。
其二是社會他律力量的鍥而不捨。台灣廣告主協會五月初發布四點聲明,呼籲新聞界「為了媒體的生存,企業的生計,台灣經濟的發展及社會大眾的共同利益,放棄渲染誇大的報導方式,不再惡性競爭,共創正面發展的媒體空間。」學術界則有台大社會系教授林鶴玲等為監看媒體在SARS表現而設立網站;在新聞界頗有聲名的與媒體對抗網站及南方電子報繼續發揮監督功能;而廣電基金、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曾兩度合辦座談,督促媒體處理SARS新聞善盡其責。同時,李明亮教授等疫情指揮官及第一線人員亦能於「華昌國宅水汙染」「馬偕醫院瓶中信」等錯假新聞出現後,立即駁斥導正。
其三是新聞界自律。在上述來自社會各方他律的壓力之下,新聞媒體的確出現若干強調平實正面報導的作為:《自由時報》推出全版防疫系列報導,公共電視播放系列防疫節目,台視以公衛專家陳建仁、張上淳討論疫病的VCD分送公眾。SARS屬於新而罕知的嚴重傳染病,也使得習慣於灑狗血、「百犬吠聲」的新聞界,相對較為自制,儘管其膚淺、聳動、誇大的「馬腳」依舊外露。
回顧新聞媒體在這一新世紀最新疫病的表現,吾人必須檢討,處資訊通信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媒體迅速且大量傳播有關疫病流行的情況,固然有利以公開透明的資訊促成公眾警覺,惟因新聞專業不足或悖離事實而導致的社會焦慮恐慌等後果,其負面效應也可能超過公眾受到病毒的真正危害。
媒體應找回基本技能或專業倫理
得過諾貝爾醫學獎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校長巴爾迪摩(David Baltimore)便以「媒體病毒」(media virus) 稱呼這種情況。他指出,雖然並無理由相信SARS透過食物傳染,去中國餐館途中車禍死亡的機會亦遠大於為SARS所害,然而全美中國餐館今春顧客卻步,即受到媒體病毒波及,且非理性所能解釋。
SARS時期檢討新聞媒體的表現,不能不強調,新聞界事實上早已存在若干基本技能或專業倫理,如能溫故知新,努力踐行,即可有助媒體縱使在處理SARS這一新種疫病,亦足以善盡社會責任。
一是謹守角色及分寸。新聞從業員是旁觀者、事實的報導者,不宜逾越而自兼醫師或公衛專家,臆測疫情,妄自論斷,甚或號召公眾抗爭。
二是查證記實。記者的天職是據實報導(tell the truth),新疫病必然引發諸多揣測,招來眾多「先知」,報導之前應確實查證,檢視消息來源之可信度;有聞必錄最易為有心人利用,並傳播媒體病毒。
三是明示消息來源。疫情新聞關係重大,匿名來源往往是「不負責任放話」的同義辭,與謠言常無二致;明示消息來源不但要求當事人負責,增進新聞可信度,亦有助媒體確實服務公眾。
四是平衡報導。舉凡判斷疫情、評估疫病的經濟社會效應,新聞從業員處理各方評估論斷,宜避免唯其聳動是尚,須以平實及平衡為本;「人咬狗」的偏頗及驚人之舉減少,媒體病毒自不易形成或竟肆虐。
這場疫病對台灣是一大考驗。媒體處理如此重大新聞,其表現究為公益或公害,取決於其是否謹守角色,實踐基本專業倫理。各界在檢討抗疫種種表現之時,亦必須要求媒體回歸新聞處理的基本面,否則因新聞公害而導致的媒體病毒,必使對抗疫病的全民總動員事倍功半。
引言人()  / 林鶴玲教授 (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
一次公民發聲媒體監督管道的實驗
隨著SARS疫情在四月間開始延燒,每天媒體的議題設定和報導的內容都對社會大眾的心情和社會對疫病的想像有高度的影響,我們台大社會系的一些同仁決定針對自己的專業做一點事,而之前我們和政大廣電系的吳翠珍老師就常因為台灣媒體需要監督的問題交換意見,SARS疫情更成為一個引線,我們因此在五月初決定開始籌畫進行一個SARS媒體觀察網站,510日左右基本的內容和設計初步完成,515蕃薯藤的技術協助部份也大致完成,因為時間很急,我們就在515發出「守望才能相助」電子信,正式開放網站,邀請大眾參與媒體監督。「SARS媒體觀察」網站(http://mediawatch.yam.org.tw/)的基本定位是一個使用網路進行公民發聲、媒體監督管道的實驗。

一、 基本設計精神
1.     獨立自主創設發展
為了避免過去民間媒體觀察行為動輒被貼上政治標籤、成為政爭工具的危險,我們一開始即確定不尋求外界任何資源協助,只運用個人資源的原則,用最簡單的方式創設、經營這個網站。唯一例外是長期義務協助社運團體設立網頁的蕃薯藤公司的技術支援。
2.     對媒體回嘴的機制
從民眾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我們感覺到身旁很多人對於SARS的疫情報導有各種複雜的情緒:焦慮、恐懼、氣憤、哀傷,還有很多人對媒體的報導有話要說。可是媒體能容納的聲音太少、傳達出意見的角度太有限,因此這個網站從一開始就朝向設計各種讓民眾參與、可以「對媒體回嘴」的機制;但是我們還希望這種「回嘴」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而不只是情緒的發洩,因此要張貼媒體監督意見的人必須具體列舉所監督的媒體、記者和報導事實,把報導事實和個人評論意見分開。這種設計的目的之一也在於提升參與者的媒體素養。

3.     成為新聞工作者與民眾意見交流的平台
從媒體運作的角度來看,新聞採訪報導的慣性、新聞工作者社會背景的同質性和新聞圈內意見的封閉性容易使新聞工作者對災難的想像例行化,高度競爭的媒體環境更經常造成新聞的同質化而非多樣化。因此我們設計「民眾有話說」和「記者請你報請你追」的討論區來讓民眾的觀點豐富媒體工作者在報導這件重大社會災難新聞時的想像、讓新聞視野可以多元化一點,幫助媒體聽到這樣重大社會災難中的各種聲音。另一方面,我們並不希望這個網站成為謾罵、攻擊記者(journalist-bashing)的另一個場合,而失去交流的意義,因此我們也設計了「記者有話說」的討論區,讓新聞工作者能為自己說話,包括他們不能在檯面上公開說出來的聲音,他們的恐懼、壓力與限制。

二、 回應與效果
我們得到的回應顯示,這種批評/監督媒體時要具體列舉報導內容的方式,因為比較花力氣,確實使得有些參與者因為怕麻煩而卻步。不過,我們也相信這種發言形式的設計,因為意見必須附著於具體事實,而使網站上的討論整體來說,比較不流於情緒性的攻擊。
這段時間內,我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這個網站在監督媒體改善報導上的效果如何?」這個問題我們現在沒有答案。但是,也許除了新聞媒體是否知道網站的存在、是否在乎網站上的意見、是否感受到來自網站的抗議或投票壓力、是否因此實際產生某些報導上的改變……這些問題之外,我們還可以試著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
(1)   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行動──「回嘴管道」的存在有其正面意義;它讓我們不那麼覺得充滿負面情緒,卻又無力改變任何事、它讓我們有一個把想法化為具體行動的實地演練經驗,練習抗議、練習具體表達心中的不滿、練習如何把不滿轉化為行動。
(2)   擴大參與媒體監督的群眾──開站後,不斷有各地、各種背景的人主動和我們聯絡、希望提供協助:一群在網路上的自由軟體工作者提供我們技術協助,使我們可以和網路上其他的個人新聞台(BLOG)與多種串聯網站互連,讓更多人能即時知道 SARS 媒體觀察網頁中的最新消息;一些大學教師或學生主動幫忙我們收集國外的媒體報導並摘譯成中文,其中還有國外留學生、匿名志工。
(3)   民眾媒體素養的提升──讓閱讀文章的網友認識理性的、舉證的抗議信的書寫方式;舉證不詳盡時,其他人也會幫忙貼上報導原文,或是要求發表文章者做進一步說明。而深入媒體新聞產製內部過程的討論則有助於讓民眾更認識他們想要批判的對象。
(4)   看見問題、思考制度改善的可能──例如推動建立重大災難新聞或某些特殊情境中,媒體記者們以推派代表採訪制度的可行性。

三、 民眾媒體監督的限制
1.     政治認同壓過其他關切
SARS的相關報導中,什麼議題最能夠激起民眾的參與熱情?民眾最在乎什麼?以及這些共同情緒所展現的意義。我們發現,雖然媒體在SARS相關報導中有各種問題,例如誇大聳動報導疫情、未經查證錯誤報導、污名化社會弱勢族群、激化社會恐慌情緒等,但是最容易激起民眾參與情緒的,主要有幾類:(1)未經查證的錯誤報導(例如中國時報誤報高雄長庚醫師林永祥病逝消息和聯合報報導馬偕醫院瓶中信事件);(2)蘋果日報在疫情未退前,以頭版炒作羶色腥新聞;(3)和政治認同有關的SARS新聞;這幾則是上網民眾票選爛新聞票數最高的。但是如果從新聞所引發的發言熱情來看,最能夠激起民眾發言熱情的新聞主要是和政治認同有關的新聞,例如趙建銘與陳致中休假、開名車、開車打手機等事件等,而且這些新聞事件或政治評論所引起的支持與批評的投票數常常都很高,發言回應者也多,不像其他問題新聞大多是只有批評票數高,發言回應者也少。
政治認同作為主要激發民眾媒體監督熱情的力量,而非對新聞專業的堅持,或是對人權價值、弱勢社群等的關懷,也讓我們更清楚意識到公民監督媒體的一個重大難題:政治認同凌駕於對其他非政治性議題的關切。這種參與媒體監督的行動力量,同時也可能會是造成媒體監督容易被政治化、貼上政治標籤的重要因素,並且影響到專業媒體監督力量的成熟。
2.     社會重大災難事件的特殊性
在社會遭逢重大災難時,譬如這次SARS疫情擴散之時,社會大眾因為共同的危機感,在參與媒體觀察時比較能夠凝聚向心力和共識,針對疫情報導與防疫相關新聞進行討論。但是當疫情趨緩時,傳統政治導向的新聞隨之出現,媒體監督的聲音也隨而形成政治立場分明的意見分化。

四、 網路媒體觀察的未來展望
1.     公共媒體的角色更形重要
SARS疫情發展中的幾個事件更加提醒了我們公共媒體的角色重要性。
(1)   和平醫院封院時,壹週刊記者潛入觀察所造成的爭議──狗仔隊的手段雖然引人爭議,可是醫院內部醫護與病患資源困窘、身心俱疲的實情才因此逐步為人得知。如果在第一時間公共電視的新聞記者可以在兼顧己身健康、意願、與探知真相的職責之下擔負起前線通報的責任,從此建立起突發事件中公共媒體的角色,更能發揮媒體角色功能。畢竟,資訊社會中風險危難的平息無法全憑政府宣示,民眾需要的是正確即時的資訊消息。
(2)   公共電視製播購買的系列相關節目在解釋、分析、指示方面發揮了與商業電視不同的功能;口罩貨源吃緊時,主流媒體針對口罩是否可藉由電鍋餘溫消毒有著截然不同的說法,聳動的標題更讓讀者觀眾莫衷一是、增添焦慮,而公視晚上的熱線節目專家細心地就來電觀眾問題,逐一作答,不但提供資訊,而且安定人心。
2.     透過網路凝聚媒體監督力量
綜合這次以網站進行SARS媒體監督的經驗,網路作為社會重大災難事件媒體觀察與監督平台的正面功能仍然是值得肯定的;它的意義不在於以明顯可見的力量對媒體施加壓力、造成改變,而在於能針對最新新聞提供跨地域性的意見交換、連結原本分散的個別閱聽人以形成共識,間接形成媒體改進的民意壓力。
陳世敏教授︰
媒體產業的門檻本來是很高,不過由於網路傳播的走入家庭,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架站傳播自己的理念。林鶴玲教授的經驗告訴我們,醫界想要揮出自己的聲音,並不是做不到的。李明亮先生在擔任衛生署長時候,醫藥記者寫的新聞稿有很多錯誤的內容,因此他非常重視慈濟大學傳播學系以後朝向健康傳播的發展。慈濟傳播系的學生規定必修醫學院的部分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