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5日 星期四

媒體 相關討論

SARS時代的醫療座談會(8)
媒體 相關討論
醫院應遴聘醫學專業人士做為發言人
黃達夫院長︰
台灣許多醫師不在專業的醫學刊物發表研究報告,反而經常利用報紙披露他們的研究結果。難免有一些不成熟的研究透過大眾媒體,在醫藥傳播上造成誤導。醫院或許應該聘請具有醫學專業素養的人做為醫院發言人,或撿選院內熱心通俗醫學傳播的醫護人員做為醫院各單位的言論守門人。
「發言人」名稱可考慮改為「組織溝通專員」
陳世敏教授︰
發言人的稱呼,經常讓人與宣傳自己好處的「形象化妝師」聯想在一起,我建議這個名稱可以改變為「組織溝通專員」(即國外所謂的communication expert ),專門負責院內院外的組織溝通。
應鼓勵醫療人員多寫作表達立場
侯文詠先生︰
剛才陳世敏教授說︰「沒有公關就是和信醫院的公關政策」。我認為和信醫院不是沒有公關,黃達夫院長的兩本著作《用心聆聽》、《用心,在對的地方》正是超級公關。醫事專業人員平日工作非常忙碌,經常無法對自己的業務向大眾說清楚講明白;媒體也沒有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當醫療人員表達自己的意見,以便對大眾做持續的衛教。我認為醫院應該鼓勵醫療人員多多寫作,集結專書,正確地表達自己的立場,當更有說服力。
SARS期間出現許多另類療法未見取締
謝炎堯副院長︰
衛生署應該設有專人收集網站上錯誤的醫療服務訊息,予以糾正並給予適當的解說。美國疾病管制局在SARS流行期間,曾經警告並處罰多家網站,因為他們強力推銷若干健康食品,宣稱這些東西可以增加免疫力,抵抗SARS。這一次臺灣SARS流行期間,也出現許多另類療法,比如白醋、綠豆都被認為可以抵抗SARS的食品。最要不得的是誤導民眾罹患過SARS而痊癒的病人的血清可以救人,都不見衛生署加以警告。糾正錯誤的醫藥報導,處罰報導不實的媒體,目的都在對民眾做衛生教育。衛生署進行這一方面的工作,卻少有民眾知道,就是去教育的意義。即使現在大規模的詢問一般民眾︰「患過SARS而痊癒的病人的血清,是否可以救SARS病人?」我想大部分的民眾都會回答「是」。
黃富源教授︰
衛生署設有衛生教育專責機構,只是一般民眾沒有注意到。這是李明亮前署長的施政重點。對於不實的醫藥報導,衛生署也經常開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